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关注:

         

        南阳的桥|刘鹏【荐读】

          发布时间:2023-02-17 10:33:14


          守着南阳这片黄土地已60多年,血脉之中,整个儿都是浓浓的南阳情结,满满的南阳印记。而最让人魂牵梦绕的,还是白河之上那一座座的桥梁。

          白河,古称“淯水”,是南阳的母亲河。白河,发源于河南嵩县攻离山,支流众多,水势渐大,绵延而下,在南阳城边奔流,在南阳城下翻滚,像一条玉带从城东、城南飘然而过,注入汉水,汇入长江,奔向大海。

        白河大桥

          记忆中,白河最早的桥,是城南那座漫水桥,由废弃的水泥板搭建而成。摇着两体小船的渔翁、贼眼飞转的鱼鹰,以及满脸风霜的摆渡艄公,依稀有些印象。但记得最清的,是过了漫水桥,到白河南岸树林里捉迷藏、粘知了、拾柴火。当然,也没少“祸害”枣林中的青枣和桑树上的桑葚。

          第一座大桥叫“白河桥”,于1965年建成通车,让南阳城与南岸的县乡、湖北襄阳“天堑变通途”。通车那天,全城轰动,万人空巷。飞架南北的白河桥,一度成了南阳的“打卡胜地”,没少作为人们照相留念的背景。
          2007年,经过重建的白河大桥双向有六个机动车道和两个非机动车道,并有两个人行道,更加宽敞,更加雄伟,更具人性化。

          而南阳烟厂用白河桥的彩绘做图案生产的“白河桥”牌香烟风靡一时,至今仍让不少老烟民们津津乐道。

          有个故事流传甚广。当时,“白河桥”香烟虽然不像猪肉、肥皂那样凭票供应,但也是个时常断供的紧俏货。某县的一个订婚喜宴上,男方招待女方客人用的是比较高档的“南阳红”香烟。女方家长认为这户人家“老鳖一”,买不来“白河桥”香烟,非要退婚不可。幸亏媒人软磨硬缠,拉着女方家长到糖烟酒商店“现场示范”,才挽救了那对恋人的美好姻缘。


          
          岁月的流水,从白河桥的桥洞梁柱间悠然而过。时光的画笔,展现着白河的治理和南阳的腾飞。
          1986年,南阳城区的第二座大桥——卧龙大桥建成通车,把南岸五里堡等一个个乡村放进了“城市圈”之内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当时南阳地区最宽、最长的一座平板桥梁。但现在,却成了白河之上几座大桥中最窄、最短的“老哥哥”。

        卧龙大桥

          从桥北沿卧龙路西行两公里,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诸葛亮躬耕地——南阳卧龙岗。2022年10月1日,复建扩建的卧龙岗文化园正式开园。除了武侯祠原有的古建筑变化不大,整个园子比原来大了好几倍。这既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复建,也是蜀国故将黄权修祠祭拜诸葛亮以来有记录的第43次修建。

          对于诸葛躬耕地,襄阳操着“隆中对”的矛,南阳持着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”的盾,争得面红耳赤。这两个搬不走的跨省“友邻”,也因此常常“打擂台”“掰手腕”。大到GDP的较量,小到游购娱的攀比,倒让两地百姓的幸福感此起彼伏,时不时爆棚。


          1993年,一道“彩虹”横跨白河南北,附近的漫水桥终于寿终正寝。因新大桥因紧邻古时的淯阳城门而命名为“淯阳桥”,老南阳人则因其形若彩虹,习惯称之为“彩虹桥”。桥上设八个弧形观景台,是白河之上的观景胜地。

          淯阳桥和卧龙大桥之间的白河北岸,是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。炎热夏夜,到此纳凉的人们络绎不绝。我和妻子没少带着孩子到这里躲避室内难耐的闷热。
          后来,为确保安全,淯阳桥仅限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。
          现在,经过重建,新的淯阳大桥如一条条灵动飘舞的彩带,将北岸、南岸的大街小巷连在一起,将道路与景观绿化、人文、生态理念有机结合,把车行、人行、观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。人行步道一侧,三季有花,四季常青。与原来的淯阳桥相比,由“记忆中的外婆桥”华丽转身为南阳新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
        淯阳大桥

          桥上车水马龙,路上行人如织,街旁商铺林立,让这个百年以前的水旱码头,变得更为喧闹,更具人间烟火气。

          城东一二十里之外的盆窑,是当年白河东岸的一个繁华集镇。附近有1956年修建的木质大桥,记得那红黄相间的油漆,斑驳陆离。走在桥上,让人难以摆脱摇摇欲坠的恐惧。
          木桥旁边的钢筋混凝土矮桥,建成于1973年,实际是个漫水桥。汛期到来时,焦虑的人们只能望河兴叹。到了1995年,矮桥随着南阳大桥的建成通车退出了历史舞台,许平南公路才变得畅通无阻。
          重建的南阳大桥连接信臣路和迎宾大道,通向南阳绕城高速。桥头两对汉阙,桥上汉画护栏,两旁仿古路灯。浓郁的汉风古韵,更彰显南阳的淳朴与厚重。

        仲景大桥

          连续钢结构的仲景大桥建成于2010年,与矗立着镌刻有毛主席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”手写体纪念碑的解放广场遥相呼应。从桥北沿仲景路向北前行不到一公里,就是“医圣祠”。
          以医圣祠为中心、占地数百亩的张仲景文化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。一期文化园定于2023年5月中旬开园。而兴建于南阳新区的张仲景国医大学主体结构已于2022年年底封顶,预计不久将会建成投用,开始招生。
          桥北东侧的草坪之上,“医圣”张仲景坐堂行医的雕塑,守望着静静的白河和来来往往的游人,也见证了疫情防控时期的“静默”与“封控”。
          疫情肆虐的三年间,中医药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,遍及神州,走向世界。“医圣”,不仅属于南阳,更属于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
          2012年,乘着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在南阳举办的东风,“三桥三路”(南阳大桥、雪枫大桥、光武大桥和光武东路、雪枫路、孔明路)建成通车。

          雪枫大桥是南阳首座跨白河立交桥,也是312国道(改线)的控制性桥梁,为纪念故乡镇平县的彭雪枫将军而命名。大桥横跨滨河路和白河大道,两侧连接北京大道与生态工业园区。
          光武大桥号称“南阳之门”,是南阳城区首座拱塔斜拉式大桥。大桥西起滨河路,东至白河大道,通往姜营机场、高铁站。为纪念故乡南阳的东汉光武帝刘秀而命名。桥东数百米,汉韵楚风的“三馆一院”,其中南阳市博物馆、南阳市图书馆偏重于汉韵,南阳市文化馆和南阳大剧院偏重于楚风,相映成趣。

        光武大桥

          从光武大桥下边穿过喧闹的游乐园,一侧是碧波荡漾的白河,一侧是水域狭长的“皮划艇训练基地”。再往前走,就是为纪念故乡新野县的光武帝皇后阴丽华而命名的“丽华公园”。园中的刘秀“云台二十八将”雕像、“光武中兴”浮雕群,讲述着东汉王朝在崛起与兴盛中的“南都贡献”。

        南阳大桥

        雪枫大桥


          城市框架,随着一座座大桥的通车而逐步拉大。白河水面,随着一级级橡胶坝的建成而陡然延伸,变得更阔更美。

          夜幕降临,华灯初放,两岸的彩灯晶莹成串,七座大桥像七位婀娜多姿的仙女,挽手守护着喧闹而宁静的古城。

          她们,看着我从小到大,慢慢变老;我看着她们,由少变多,越来越美。
          但美得让人震撼的,非今年的元宵之夜莫属了。临时交通管制,仲景大桥、淯阳大桥没了平时的忙碌,更富静谧之美。
          白河两岸,到处都是人的海洋,人头攒动。就连附近的住宅高楼,各家各户也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亲朋好友,一起享受那久违的浓浓年味儿。
          晚上七点,如梦如幻的灯光秀之后,2023架无人机时而拼出“人民就是江山,江山就是人民”的大字,时而拼出商圣范蠡、科圣张衡、医圣张仲景、谋圣诸葛亮这南阳“四圣”的头像,时而拼出卧龙腾飞、玉兔呈祥和南水北调示意图。

          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轰鸣,绚丽多彩、形态各异的焰火在仲景大桥两旁的月亮岛、如意岛同时燃放,直冲云霄。

          夜空斑斓,水中倒影,与灯火通明的大街小巷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。
          解放广场上,“哇哇哇”,一个小孩哭闹着,但他的声音很快被轰隆隆的焰火声所淹没。这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,与家人走散了。
          很快,附近执勤的两位民警拨开人群挤了上去。一个守护、安慰着孩子;另一个用双手作为喇叭,四处呼喊、寻找孩子的家人。
          十来分钟后,循着民警沙哑的声音,孩子的母亲带着哭腔,和孩子紧紧地抱在了一起。
          “双节”过后,南阳的天一碧如洗,南阳的桥更为忙碌,南阳的人焕发出了更为昂扬的精气神。
          南阳的桥不仅可以连接交通,更能沟通人心,不论官民,还是古今。(定稿于2023年2月12日,文中配图由徐翔远、张喜文拍摄、提供)
        本篇审稿 李丹 组版 易涛

        文章出处:河南思客    
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关闭窗口